2号站娱乐344k.com张飞 首页 2号站娱乐344k.com张飞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阴虚发热,古人为什么不用滋阴法?

发布日期:2025-06-23 23:19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这个问题其实就相当于在问:

到底是薛立斋错了,还是薛立斋之前所有的古人都错了?!

我们学着受到最高频使用补中益气汤的薛立斋所影响的医理,却读不懂李东垣,是不是会觉得很匪夷所思?

呵呵,其实我们读不懂是必然的,因为薛立斋自己根本没读懂。

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或内伤学说,皆立足于《内经》的“阴虚发热”理论。东垣在《脾胃论》一开篇就予以引用,以定下全书的理论基调:“阴虚则内热,有所劳倦,形气衰少,谷气不盛,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胃气热,热气熏胸中,故为内热”。

可到了薛立斋手里,就变成了“阴虚用六味”来滋水息风了…

当然,由于我们的医理教育内容直接承接自明末以后,自然对薛立斋与他的几位私淑如赵献可张景岳等认的说辞,更有亲近感,更为认同。

但自从接触了东垣学说并理解《内经》原意之后,我就开始留心于:在薛立斋之前,医家们对于“阴虚发热”究竟是怎么理解的?又是怎么处理的?

一路追更本号文章的读者应该会有印象,后世将其划入不同学派的朱丹溪,几乎所有后人都认定为滋阴派的朱丹溪,对于“注夏”一证,是断为“阴虚,元气不足”。丹溪亲炙的弟子戴元礼,紧跟着补充了“补中益气汤”作为“注夏”一证的主方,参《朱丹溪如何从“两线一点”来实现护“阴”?》;

同一篇文章里我提到了丹溪急救“阴虚暴脱”的治法,是为人参膏+艾灸气海穴;

前几天的《朱丹溪的噙化法》里,对于“血虚”而“火游行无制”的咽喉证,丹溪给出的则是人参黄柏荆芥穗,升阳泻火;

而后世压动辄使用N味汤来处理的元虚火逆证,他用的却是黄芪附子汤冷服法,参《丹溪的类似孟英案,与孟英处理的区别,正是明清前后的医理认知区别。》。

这些还都只是本号明确介绍过的,我在这里码字时,尚能回忆起来的相关丹溪医验,实际上要多得多。

金元四大家里,本号还介绍过张子和治龙雷之火的喉痹一证。对于所谓的龙雷之火,后世都理解为须用镇潜法,但从戴人的文字来看,他将其解读为“火郁发之”,使用的手法也完全与之对应,参《金元明清医家们使用噙化法的治案》。

也就是说,至少有三位区域或派别都划分不同的金元医家,在“阴虚发热”的概念与治法上,皆彼此大同,皆符合于《内经》医理。

至于金元之前的许叔微,他的那则尺脉不足而先用建中再用麻黄汤的经典案例,早已深入人心。但许叔微并不是为了取得所谓的镇潜,而是为了先花几天时间来“生阴”,参《为什么说许叔微用归芪建中汤,治尺脉不足的伤寒案,属于中等水平?》。

那么,既然提到了许叔微所引用的“尺脉不足不可发汗”,那要彻底断论“医理坏于明”,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佐证,即,仲景的原意到底是什么?

仲景对于所谓的尺脉不足,不论是所谓的阴虚还是所谓的血虚,他到底是怎么认识的?怎么处理的?处理不当所导致出现的极端发展,到底是什么样子的?…

去年在介绍当归补血汤与白虎汤时,有读者问道为什么李东垣面对血虚发热,用的不是滋阴凉血法,而是当归补血汤?这完全不符合他们多年来所被灌输的医理知识啊?原文参《李东垣对待生石膏如履薄冰》。

我当时回答说还须容我稍后慢慢予以解答。

这一稍后,就过去了大半年…

眼下既然已经开始深入介绍东垣的“阴虚发热”学说,那这部分被扭曲的医理,就不得不去正视,不能不去梳理清楚了。尽管,即便对于一直持续探寻并踏上古人足迹的我来说,也都是个非常挣扎的过程。

我以前说过,你要么索性是个彻彻底底的白纸,倒还好办。问题是已经被染了色,还得先自我漂白干净,才能重新逐步上色,这其实是相当艰难的。但再艰难,只要是正确的,就应该尽力去做到,我确实是秉持着这样的一个态度。

所以在断论“相关医理毁于明”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,就是要重新通读下《伤寒论》。戴着被《内经》、东垣、以及诸多明中期以前的医家们,所赋予的两线眼镜,重新理解相关条文,解开被许叔微误读的,张仲景的原意。

看看是否吻合金元大医家们的共识。

→首先是许叔微提到的那句“尺脉”,以及与之相近的有关条文,主要有以下三条:

1、脉浮数者,法当汗出而愈。若下之,身重心悸者,不可发汗,当自汗出乃解。所以然者,尺中脉微,此里虚,须表里实,津液自和,便自汗出愈”;

2、“脉浮紧者,法当身疼痛,宜以汗解之。假令尺中迟者,不可发汗。何以知之然?以荣气不足,血少故也”;

3、“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。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”。

从中可见,对于什么是尺脉不足,仲景其实已经都给予明确答案了:

“里虚”、“血少”、“亡阳”。

而且三者,必然指的是同一件事儿。

什么事儿呢?

那就要先来一一拆解了。

→里虚即表里两虚,因为根本不存在里虚而表不虚。医家们之所以有时候只说里虚,是因为往往存在表邪。在里虚的情况下,我们一般称表邪或体表发热称为浮阳。但其实在表的所谓浮阳,即是阴火,而并不是阳气,因为此浮阳早已丧失阳气该有的生化能力。

而对于“表里两虚”,《伤寒论》有以下相关条文:

4、“太阳病,先下之而不愈,因复发汗,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”;

5、“太阳病,医发汗,遂发热恶寒,因复下之,心下痞,表里俱虚,阴阳气并竭,无阳则阴独,复加烧针,因胸烦,面色青黄,肤瞤瞤者,难治;今色微黄,手足温者,易愈”;

6、“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微细。所以然者,以内外俱虚故也”;

7、“太阳病未解,脉阴阳俱停,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”。

结合1&4567来看,文字内容表达最为直白的是,在里虚或表里俱虚的情况下,皆须以气机外达且成功战汗而出,得以转愈。

比如“4冒家汗出自愈”、“7汗出而解”、“5手足温者,易愈”、“1表里实,津液自合,便自汗出愈”。

那反过来说,未能转愈以致于有生命危险的,是因气机不能外达么?

从“4其人因致冒”、“6下之后,复发汗,必振寒,脉微细”、“7必先振栗,汗出而解”来看,确实是如此。

→在里之位的阳气耗竭衰微,因乏源而无力,难以从里位通行抵达于表位。若是能转愈,也须经过一番挣扎才能外达,即须战汗。所以也就有了汗出之前的“振寒”、“冒”等表现。

凡是在《伤寒论》里在气机外达之前出现的“冒”,皆是人体奋力欲求通阳的表现。除了“4以此表里俱虚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”,还有“去桂加白术汤”条文里的:

“三服都尽,其人如冒状,勿怪,此以附子、术并走皮内,逐水气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当加桂四两”,以及:

“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”。

以上其实已经说明了三个词里的两个词都是同一个意思:

→即“里虚”与“亡阳”,是同一个意思。

你再合看《伤寒论》里提到的所有“亡阳”,皆是阳衰不得外达的意思:

3、“少阴病,脉微,不可发汗,亡阳故也。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”;

“厥逆,咽中干,烦躁,阳明内结,谵语,烦乱,亡阳故也。更饮甘草干姜汤”;

“一服(大青龙汤)汗者,停后服。若复服,汗多亡阳,遂虚,恶风烦躁,不得眠也”;

“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”;

“病人脉阴阳俱紧,反汗出者,亡阳也,此属少阴,法当咽痛而复吐利”。

其中的“躁”,本号之前已提到过,《伤寒论》里的“躁”为阳气欲通行于外而不得之争象;

“脉紧而反汗出”,是最为急暴的卫气稽留的表现。本号三月份介绍过心衰案,这里的汗出是为同一个机理,非常危险;

(以上两点以后应该都会单独写专题解)

“惊狂”,后世多视作热盛,但仲景这里甚至去掉了芍药,为了就是确保气机外达。所加上去的龙牡,并不是为了收敛卫气,而是为了配合蜀漆入血分,解决经脉层面的“血气流溢,失其常度”,即解决上占阳道、逆乱血脉的阴火。

→“里虚”、“亡阳”,都是里阳不足不得外达的意思,还不太容易误解。那么“血少”呢?难道也是同样的意思么?

嗯,在《伤寒论》里确实是同一个意思:

“亡血家,不可发汗,发汗则寒栗而振”;

“恶寒,脉微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,四逆加人参汤主之”;

“伤寒五六日,不结胸,腹濡,脉虚,复厥者,不可下,此为亡血,下之死”。

血不足之人,不得发汗,若发汗,其结果就是阳气不得外达,“寒栗而振”即对应上文的“振寒”;

亡血,用的主方是“里虚”而“急当救里”的四逆汤,也是治“厥冷”“厥寒”的四逆汤;

“厥者,不可下,此为亡血”,也说明亡血的表现为“厥”。

那么,何为“厥”?

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”。

阳气无法出于阴位抵达阳位,是为厥。

综上可见,仲景笔下“尺脉不足而不得发汗”的那三句话里,

→“里虚”、“亡阳”、“血少”,都是里阳虚衰而不得外达的意思。

甚至,最接近于后世会用N味汤的条文,有“戴阳”、“下虚”等触发关键词:

“下利,脉沉而迟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热,下利清谷者,必郁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。所以然者,其面戴阳,下虚故也”。

古人也还是要以“郁冒,汗出”而得解。

→许叔微之所以会误解仲景之意,是因为他没完全搞明白:“发汗法”与“汗出而解”,两者并不是同一个意思。

此证说到底,就是要令气机外达,且多以“汗出”为标志,但却不能用发汗法!

事实上,不仅仅是发汗法,重伤阳气的手法,一个都不能用:

“脉微而恶寒者,此阴阳俱虚,不可更发汗、更下、更吐也”;

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”;

“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(大青龙汤)”;

“阳已虚,尺脉弱涩者,复不可下之”。

那么,若是误用了,难道会更伤后世所谓的阴分,而需要使用滋阴凉血法来救逆么?并不是:

“发汗,病不解,反恶寒者,虚故也,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”;

“发汗过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汤主之”;

“发汗若下之,病仍不解,烦躁者,茯苓四逆汤主之”;

“大汗出,热不去,内拘急,四肢疼,又下利,厥逆而恶寒者,四逆汤主之”;

“下之后,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”;

“反与桂枝汤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”。

→在“里虚”或“阴虚”的情况下,误用发汗,其结果仍然是“亡阳”,也就是更为严重的“里虚”或“阴虚”。所以古人的诸应对法,皆为“复其阳”。

→至于不少条文提到的“亡津液”,实则仍是加重“里虚”,比如:

“(发汗)太过者,为阳绝于里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”;

“未持脉时,病人手叉自冒心,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,此必两耳聋无闻也,所以然者,以重发汗,虚故如此。发汗后,饮水多,必喘,以水灌之,亦喘”。

前者是阳气绝于里而不得外达,因而津液不布;后者是阳气绝于里而不得升清,因而九窍不通。其中“自冒心”的症状,上文有“桂枝甘草汤”可解。

→即便是最容易被误解的误治法火攻,其结果仍然是“亡阳”,亦即更为严重的“里虚”:

“伤寒脉浮,医以火迫劫之,亡阳,必惊狂,卧起不安者,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”;

“火逆,下之,因烧针烦躁者,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”。

上文在拆解“亡阳”时说过,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,仍是为了令气机外达的。这里仲景确实也说明了,他就是这个意思:

“形作伤寒,其脉不弦紧而弱。弱者必渴,被火者必谵语。弱者发热、脉浮,解之当汗出,愈”;

“微数之脉,慎不可灸,因火为邪,则为烦逆,追虚逐实,血散脉中,火气虽微,内攻有力,焦骨伤筋,血难复也。脉浮,宜以汗解,用火灸之,邪无从出,因火而盛,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,名火逆也。欲自解者,必当先烦,烦乃有汗而解。何以知之?脉浮,故知汗出解”。

至此我们可以看到,里虚发热或阴虚发热的情况下,无论是任其发展,还是经过汗吐下等误治...

→其最终若是能得以转愈,都是要令气机外达,或令卫气稽留得以解除。汗出也好,手足温热也好,热多厥少也好…都是气机外达的体现。

仲景说尺脉不足或里虚的情况下,不能使用发汗法,是在提醒你,阳气已经严重不足了,千万不要再进一步重伤阳气。而不是让你用几天的时间来慢慢生出“阴分”,更不是让你把气机往下拉拽往里收敛!

既然此证的两线问题为:里阳虚衰vs.阴火虽有,但即便当下表现偏盛却已后继无力,那就应该用与之对应的两线手法,来解决该两线问题。

两线问题得以解决,卫气稽留得以解决,阳气得以顺畅外达,阴火也就得以随之外解。

回看本篇出现的所有方子,皆主以扶阳药。即便偶有几方用桂枝,也都并不是为了发汗的。

→可能有人会想到薛立斋爱用的八味汤,看似是个两线结构,但仲景不可能这么用。

附子桂枝能助力气机外达/卫气线是没错,但在阳气已衰微的情况下,即便阴火势盛如甘草干姜汤证,古人也只用了有补气作用的炙甘草来缓和阴线。

甚至,除了炙甘草以外,本篇就没有出现过任何阴药。难得出现一次桂枝汤,但为了要救逆误用火攻,古人都去掉了性偏酸寒的芍药。

再来看李东垣的经典救逆案,火势浮于表,元气虚于里,用的是干姜附子,只用了冷服法来平衡上逆之浮阳,参《八两姜附案说明李东垣的伤寒水平无人可及丨东垣医案13》;再来看朱丹溪的经典救逆案,病人连用七八剂的柴胡方,以致火逆惊狂,元气虚于里,用的是黄芪附子,也只用了冷服法来平衡上逆之浮阳,参《丹溪的类似孟英案,与孟英处理的区别,正是明清前后的医理认知区别。》。

对于后人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等,来处理阳衰证的浮阳,无论是李东垣、朱丹溪,还是张仲景,必然都是想都不可能想到的!因其完全违背医理啊!怎么可能用?!

东垣丹溪俩人的用方结果,如仲景文字所写的那般,皆获汗出而愈。

但他们俩用的是发汗法么?

显然不是。

所以,许叔微,你看到了么~?

→最后回过头来说李东垣用的当归补血汤。

黄芪与当归,其扶阳之力稍弱于东垣用的干姜附子。并以黄芪当归之甘味,以及当归质地之滑润,来平衡此证的浮阳。若浮阳之势较甚,也可使用冷服法。

当归补血汤与补中益气汤一样,都是典型的“阴虚发热”用方。补元气,致力于令元气外达。卫气稽留解除,卫气外达,阴火外解。

两方的差异在于:当归补血汤证的浮阳偏盛于外,补中益气汤的阴火偏郁于内;当归补血汤证的里虚/阴虚更甚,补中益气汤的里虚/阴虚稍缓。

→那有没有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:两线皆盛,里虚之势虽已危,但阴火之势尤为暴盛?当然会有,上一篇里的文垣案就可称得上是典型代表了,不是么?但古人用方也还是必然基于致力于令里气充足并顺利外达,阴火随之而解的两线思维,而不是将浮阳拉拽下来的一线思维!

所以,不可能使用N味汤,更不可能使用滋阴法!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